|
|
 |
當前位置: |
首頁 >> 新聞中心 |
|
來源:本站 作者:hongrui8 發布日期:2011-9-21 點擊次數:6411 |
|
打個針幾塊錢,去個火幾毛錢,如今,那些便宜又好用的藥哪兒去了?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的一聲嘆息:現在得個感冒動輒就要花幾百塊錢!經典廉價藥為何蹤影難覓甚至斷檔,記者為此采訪了業內各方人士,請他們各說緣由。
醫院:不是不進貨 而是進貨難
張濤志在鄭大二附院的藥庫工作多年。他的一個明顯感受是,國家針對基本藥物的屢次調價,確實擠出了藥品的虛高“水分”,但由此出現了一個“怪現象”:一些常用廉價藥變得緊缺甚至進不到貨了。
他告訴記者:“比如氨芐青霉素這種藥,7月1日調價之前是1.28元一支,調價后降到了0.58元一支。自從調了價,原本一直供貨的華北某大型藥廠就反饋說供應不上了。無奈,我們只好通過醫藥公司另外組織貨源。現在我們用的這種藥是山東一家藥廠生產的,招標價是0.97元。”
張濤志說,其他的廉價常用藥還有青鈉霉素等,市面上雖然有,但比較緊張,需經常“盯著”。
記者對省會其他幾家醫院進行采訪,聽到了類似的反映。一些醫院的人士告訴記者,對于廉價常用藥,不是他們不進貨,而是“進貨難”。
藥企:不是不想生產 而是利潤太低
廉價藥進貨難,導致像10元錢一支的魚精蛋白這樣的藥醫院頻現斷檔。那么,板子應該打在藥企身上嗎?省醫藥公司一位叫李林的業務經理有自己的看法。
李林認為,藥企生產有自己的成本核算。在各省實行集中采購、統一招標后,一些企業為了中標陷入惡性競爭的漩渦,中標價越來越低,必然會挫敗企業生產的積極性。有的藥企即使拿到了生產批號,仍然選擇“束之高閣”。魚精蛋白全國只有一家企業生產就是個典型例子。
也有業內人士指出,藥企不熱衷廉價藥生產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。這位人士告訴記者:“現在雖然基層醫療機構實行了基本藥物制度,但縣級以上醫院還在實行藥品加成政策。從醫院進貨到患者拿到藥,中間有15%的加成。這就讓一些醫生形成了這樣的想法:開越貴的藥,拿到的加成收入就越多。一些藥企就將精力用在生產價格高昂的新藥、特藥上。還有一些藥企索性讓廉價藥穿上‘馬甲’,換個名博取更高的利潤。”
鄭州市民張女士對此有深切的體會:“像原來的氯霉素眼藥水,1.5元一支,很好用。現在換成包裝精美的某品牌滴眼液,賣到9.8元一支,可成分并沒有變。”
醫采中心:不是不招標 而是無人應標
魚精蛋白短缺造成我省一些心臟手術被迫延期,河南省醫藥采購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:魚精蛋白在河南省往年藥品集中招標時,無人來應標。
該中心藥品采購科科長王雷解釋說,根據我省藥品集中采購政策,為滿足醫院對特殊藥品(如急救用藥等)需求,專門制定自行采購目錄。對該目錄藥品,政策門檻很低,只要符合要求,醫院零售價按不高于政府定價來執行即可。魚精蛋白和不少價格低廉、用量小的藥品都在此目錄內。
由于集中招標時無人應標,醫院自行采購又會遇到供求信息不暢等因素,致使一些廉價藥市場供貨不穩。“比如一些解毒藥物,遇到突發事件時可能用量激增,而平時則用量不大。”鄭州某醫院藥房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市民張女士說,對于原料緊張造成的藥品暫時短缺,她可以理解,但讓她困惑的是,像黃連素這樣進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普通藥品,不可能沒有企業生產,市面上、醫院里為何也難以買到?其中的原因,也許不只藥企,藥店、醫療機構等也都該好好反思 |
|
|
|